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平板大家庭(1311)

我有個導演朋友,對於最新數碼科技,從來要走在時代之先,那是他的人生態度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年輕時能夠打出名堂,正正因為這種「玩人家所不敢玩」的人生態度。那時候,拍片都用費用昂貴的菲林,每個導演都小心翼翼,Action之前一定要度好每一場戲,不希望隨便 NG,浪費老闆的金錢。但我那個導演朋友,卻在那時候大玩 35mm,將菲林玩來玩去,剪來剪去,倒轉播放,跳格慢鏡,諸如此類,結果攪出了好多「特技」「新花款」,竟被朋友間稱為「神童」。

要知道那時候沒有「數碼科技」,導演想到甚麼意念也好,在 visual 上也攪不出來,不像現在李安的 Life of Pi 可以全套電影 80% 用數碼科技攪出來,弄假成真,欺騙觀眾(觀眾當然也樂於被騙)。

導演朋友結果有次用他的「特技」「新花款」拍了個音樂 MV,那種畫面的節奏感在當時十分罕見,結果一鳴驚人,開始了專業導演的生涯。

因此他跟我做同事的時候,我們常常逛電影器材店,出席電影數碼科技新產品發佈會,四處八卦。當手提攝錄機開始走向全高清時,導演朋友已經急不及待用私伙幾萬塊錢買入最新的、全港獨一無二的產品去試用,然後三幾天後像個小孩般高高興興地將最新試機作品廣發給所有朋友,靜待每個人的 feedback

一般而言,最多人的 feedback 都是「嘩!好正呀!」「質素真係勁呀!」以及「嘩!你真係有米啦,咁貴都買!」

每次我見到他望著「最新的、全港獨一無二的產品」雙目發光時,我總說「嘩!好貴呀!」他總是好認真地回應「人生裡面咁多新野正野,如果你一世人竟然都從未玩過試過,你試想一下你每日生存究竟為咩呢?」我無言以對。當然他也會加多句「我地做拍戲呢行跟你地不同,新科技直接影響住我地點樣『講故事』,如果能夠走在最新數碼科技尖端,當然有利,同時又好玩!」這點我當然一定要認同了。

他最後仍舊有一句「最重要當然係 message,要有野講!成功既電影一定要有message!技術係好次要既!

當時大眾版才開始 1920p 的日子,他已經預計全民高清的日子好快來到,我當然也同意,因此在工作單位內我也極力倡議早日購買高清攝錄器材,自家製作高清網上宣傳片,那時才剛有連機頂盒的高清電視出現,社會大眾仍在投訴高清電視太貴,看不到一個大潮流的到來。

直至我離開工作單位時,導演已經在玩「3D拍攝」,又買了好幾部 3D 攝錄機,將作品在網上發佈,但可惜我有的仍舊只是 2D 眼睛,無法在網絡上欣賞他的 3D 作品了。

之後更有次跟他聊天,一提到「高清」二字時,立即被他教訓,「今時今日唔可以再講高清咁 out 啦,要講超清啦!」跟住重問「知唔知道咩叫 4K 呀?」

好彩我知!可以搭得上嘴!無俾佢大到我

突然想起導演朋友,因為我發現知識上我跟他無異,都喜愛認識最新事物及科技,追上時代,在知識上要走在時代之先,那是他的人生態度,其實也是我的人生態度。

所不同的是在「用錢買科技產品」這動作,他絕對喜歡在「新產品浪潮之先」就以最高價錢買入,然後享受那種「人無我有」及「最新科技特色」的樂趣,再四處分享新產品的功能,其他人沒有這經驗,便只有聽和羨慕的份兒了,而導演朋友就更加樂在其中,大叫「如果你不買番套來玩就笨了!」

對此,我一般會說「大導演,我無你咁有錢呀!」的而且確,他長時間年薪過百萬,每年他總會用上一二十萬買器材,已經成為他人生的習慣。

而我,卻是另一想法。因為「無錢」及「有點孤寒」(好聽點是 value for money),我絕對喜歡在「新產品浪潮之尾」才以較穩定價錢買入第二代第三代產品,然後享受那種「人錯我無」及「現代科技特色」的樂趣,再跟已經擁有第一代同樣產品的四處朋友溝通,未為晚也。

我的理念是,所有「最新科技產品」總有其宣傳上吸引人的功能,但亦有很多沒有宣傳的缺憾,要待用家不停受苦投訴,才在第二代第三代產品開始改良,產品才更成熟好用。

君不見 iPhoneiPad 等雖然大受歡迎,但在電池上、重量上、款式上、畫面大小上都有不足地方,因此,iPad 後不得已再攪個 iPad Mini 出來,iPhone 也先先後後出了不同的款式 例如 iPhone4iPhone5iPhone C ,目前仍舊要不停地找出跟市場的磨合點。

因此,我雖然沒有享受到第一代產品的光輝(我也因此沒有付出第一代產品的溢價),也不用承受第一代產品的缺憾,到我決定買入時,一般已經是第二代第三代的的改良產品,確保了質量的穩定及功能的普遍性,最重要是產品的溢價已然消失,價位已經較為 value for money了。

因此,最近我終於在平板電腦出產了應該也有五六年吧的時候,才購入了第一部平板電腦 Samsung Galaxy Tab 3 10.1 的Wifi 版,作為我去跟人優優閑閑地說優優閑閑的話時的一本備忘錄。

So far, so good.


No comments: